现存的客家土楼,大多是明清时代的建筑。这些建筑何以现在还保存完好,这是由它独特的施工技术决定的。客家土楼可以说是把中国传统的夯土施工技术推向了高峰。
客家土楼的夯土墙之所以能做到薄而坚固抗震,首先是夯土墙的用料都是选用粘性较好含砂质较多的黄土,有的还掺上粘土。讲究的做法有的选用“三合土”,即黄土、白灰、砂子拌和夯筑,以增强其坚硬程度。
其次是墙身的构造处理,墙角用卵石干砌以防洪水浸泡。墙厚从底层往上渐渐减薄,外皮略有收分,内皮分层退台递收,一般每层减薄3至5寸,这样在结构上更加稳定。
在墙身的处理上,客家人还摸索出一套用松木垫墙基的方法。俗语说“风吹万年衫,水浸万年松”,因此他们一般都选用直径很大的百年老松,其木质赤色,油质饱满,泡水不烂。
土楼怎样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?
初访客家圆楼的人,他们的感受往往是:一跨进门楼,立即进入被屋顶圈成的天空之下,视线禁不住随屋脊线而盘旋,刹那间仿佛置身于古罗马剧场,有一份不由自主的晕眩之感。进入内院,空间出乎意料地明亮开阔,感觉和外观完全不同。内部被纤细的木结构组成的圆环包围着,充满柔和之光———回廊门口张贴的春联,鲜艳的红色配合祖堂屋顶上的苔绿,协调而美丽。
堡垒式封闭的外观和超大的尺度表现出强烈的防卫性,显示出一种气势逼人的威严。而土楼内部空间则是用纤细的木构件组成,并且居住空间对内院开敞,采用标准的小开间和接近人的尺度,从而使人倍感亲切,这是以人的尺度建造的空间,是为人的生活而设的理想环境。客家土楼给人的感知是:一个大尺度一个小尺度,一个泥土高墙一个杉木回廊,一个威严一个亲切,同时也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。